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

空白

這兩天的台中,風非常非常的大,而且夾帶著大量風沙,大到連機車都無法好好的騎,人當然也東倒西歪,所有的東西很快都會附上一層薄薄的沙土。現在正用著主人的電腦,滿手的沙。

這週有三天連假,昨天就這樣混了過去,但總覺得很不舒服,不夠安靜也不夠心靜。人如果把心靈觸角往外擴散,把自己的感受放出去,會變得敏感,這樣是可以比較深刻的感覺到別人的感覺、心情,感覺到世界的聲音,那會是一種聆聽得享受,豐富的聲音會流入心裡,像是多元的聲音,但不可避免的會讓心變的充滿雜音,即便努力的過濾,太多的資訊也會讓新的空間變得擁擠,這樣也無法靜心,聽不到自己的聲音,看不到自己真實的模樣。

但有時候,由其是最近,當世界安靜下來之後,很常覺得這個世界很吵雜。有時候覺得世界在我眼中似乎有兩種模樣,有時候生機蓬勃,有時候又一片荒蕪。清醒的時候、各種資訊大量流入的時候,總覺得世界雖然混亂,但總是有各種可能性,開滿不同顏色的花朵;但突然安靜時,這世界卻宛若荒原,世界充滿難忍的雜音,舉目所及,寸草不生。但比起耳邊充滿雜音的感覺──充實卻疲倦,我反而越來越覺得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在更為重要且有趣。資訊爆炸的年代,我們花在過濾無用資訊的力氣實在太多,太多看似有用、實則無益的訊息充斥,真正重要的東西反而常常被掩蓋。我是誰、我站在哪裡、我又能走到哪裡,如果沒辦法看到自己,那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定位,和自己的道路。

我想看自己的世界,我想和自己說話。若要如此,勢必要減少和外界的交流,降低自己的感受度,把對外發散的觸角收回,把對外界、對他人的敏感轉向對自己。某方面來說,就是去形成自己的小世界,豐富自己的小宇宙,但暫時並不要與外面的大世界接軌,而是把大世界隔絕,專心的凝望自己的天空。這說起來容易,但做起來並不容易。對一般人來說,想和世界交流是天性,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,除非天生喜靜或者喜歡專注於內世界,只有自己的世界多少會覺得寂寞,有些人甚至會覺得無聊。但心靈何其渺小又何其廣大,可以孤獨卻又可能多彩,端看你怎麼感覺。

一般人在獨處的時候很少不找事做,玩遊戲、看網頁、刷社交軟體、看書看小說,總要讓自己有事做,我也不例外,雖然喜靜,但我之前仍會大量得看小說,用很免洗的方式,圖的不見得是內容(當然內容還是得挑一挑),但更多的是殺時間、讓自己不孤單不無聊。自從切掉了從網路看小說這塊,突然沒有了那麼多東西可以打發時間,一開始非常的恐慌,後來雖還是會看看紙本小說,但不得不說,空檔還是變多了,這也是最近終於有機會看見自己心靈的縫隙的原因吧。

有了縫隙,是不是就一定要填滿呢?留白好嗎?怎麼留?有沒有意義呢?我仍充滿疑問,但或許已經看到一點點星星的模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